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学会比喻是最大的一种艺术。比喻是没别的东西可以替代的。比喻是天才的标志。德国著名语言学者缪勒觉得,比喻是人类语言中一种最有力的方法,没比喻,语言的进步就不可想象。国内宋代《文则》早就有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引喻、虚喻等记载。北京外国语学院邓炎昌教授也说:语言是文化的冠石,任何一种民族的语言比喻都反映着该民族的文化特点。譬如古希腊人常用天神比喻快乐.逍遥;阿拉伯人常用风暴比喻灾难;非洲人常用橄榄树枝比喻和平;墨西哥人常用仙人掌比喻独立;而中国人则常用龙比喻我们的祖先,用梅.兰.菊.竹比喻中华民族的风韵和传统精神各民族的比喻不只包括着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各民族对生活的怎么看与生活方法和思维方法。总之,每个民族的比喻包括着每个民族的文化特点。本文主要就英汉比喻的民族文化特点作一剖析。
因为比喻的心理基础是联想,所以大家时常把某些品质.特点与某些事或物联系起来进行联想。在这方面英汉比喻有着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因为英语国家的人和中国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就出现了在英美文化中提到某些事物时总是可以联想到某种特点,而在中国文化中却联想不到任何特点或者是其它的特点。同样,当中国人一提到某些事和物时就可联想到某些特点时,而英美人有时就根本联想不到任何特点。英语民族和汉语民族在联想上反映出来的这种差异,便构成了英汉比喻中的民族文化特点。其主要表目前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方法和定义不同
英国诗人雪莱曾写过如此一首诗:
Rise,like lions aster1 slumber
In unvanquishable number,
Shake your chains to earth like dew
Which in sleep had fallen on you,
You are manythey are few.
快像狮子般从梦中醒来,
你们有些是没办法征服的数目,
快把你们瞌睡时被加在身上的
链锁,像露水一样丢掉
你们人多,他们人少。
诗中第一句就把英国人比喻成沉睡的雄狮,一旦醒来就威力无比。这首诗曾勉励过数以百万计的劳动人民为挣脱身上的锁链而拿起武器同压迫他们的人斗争。
英国人.美国人和大多数西方人,都把狮子比喻成百兽之王,使它享有非常高的声誉。如:regal as a lion,majestic as a lion。但,中国人则觉得狮子不过是一种凶猛强大的动物,而不见得庄严雄伟,倒是常把老虎比喻成兽中之王。如常把勇将比喻成虎将;把勇猛善战的人比喻成虎胆英雄或如猛虎下山与攻如猛虎,守如泰山。又如他干起活来像个小老虎,则是比喻他生机勃勃。
提到兔子,中国人非常快就会联想到它的敏捷。如中国人常说:静如处女,动如脱兔。东北方言还把跑得快的人说成是穿兔子鞋了。但英语民族却觉得兔子是胆小的象征。英语常说as timid as hare,as timid as rabbit。可是,中国人觉得胆小的是老鼠,故有胆小怕事之说。又譬如:To swim like a duck游得像条鱼。like a duck to water如鱼得水。in like a lion,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like a cat on hot bricks像热锅上的蚂蚁。like a drowned rat像落汤鸡。as thirsty as a camel像条渴龙。as stupid as a goose蠢得像猪。as stubborn as a mule犟得像头牛。as cunning as a dead pig狡猾得像狐狸。as industrious2 as an ant像蜜蜂一样勤劳。
以上的这类英语比喻,如按汉语习惯译成中文后,便会出现英汉喻体完全不对应的现象。这反映了英汉民族在思维方法.定义和习惯上的差异。中国人如何也想象不出鹅可以象征愚蠢,死猪有狡猾的特点。只有英语里才有这种比喻。但译成中文时,只能按中国人的习惯进行意译,不可以直译。这便是英汉比喻民族文化的特点之一。
2、宗教信仰和神话传闻不同
英美和大部分西方人大都信奉基督教,他们常常用《圣经》中的人名.地名和故事情节来做比喻的喻体。如the termhas conjured3 up dreadful visions of a nuclear
Armageddon.句中的Armageddon源于圣经。圣经说,世界末日到来之前,善与恶将在Armageddon这个地方进行决战。因此,此词转喻为大战。又如Glasnost unleashed4 ,like Promitheus unbound,can ignite a holocaust5 as easily as it can warm a conversation,and the shift from a planned economy to a market economy may work only i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s willing to loosen its stranglehild on commerce.开放的力量一旦打开发挥,就会像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一样,它既可能是鼓励对话也会易如反掌地引起一场大灾难。要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中央政府需要想解除对商业的严格管制。
Prometheus Unbound的原义是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转义释放出来的巨大力量。把Prometheus喻为一种巨大的力量。英语中用这种宗教和神话作比喻的不少。如用muse女神比喻舞蹈表演艺术家。用virgin birth喻指好处要得,责任不负;用Tower of Babel比喻语言障碍,等等。而这类词汇全源于圣经。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佛教对中国风俗.思想的影响在比喻中也得到反映。如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比喻得过且过,胸无大志;用平常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比喻平常不努力,用时应对一下;用八仙过海比喻各有高招。还有小和尚念经,三个和尚没水吃,远看像菩萨,近看是泥巴等等,都无不与佛教影响有关。这类是其他民族语言中不多见的。这便是英汉比喻民族文化的特点之二。
3、社会风貌和行为习惯不同
New York is neither heaven nor hell but battlefield.纽约不是天堂更不是地狱,而是战场。这种比喻既是对美国无情的揭露,同时也说明了只有勇者才能在这里存活。The most flagrant scofflaw of all in America is the redlight runner.In New York city,going through an intersection8 is like roulette.在美国,最肆无忌惮地藐视法律的行为就是闯红灯。在纽约,随便穿越交叉路口的状况简直就像转轮盘赌博一样,是试试看的事儿。这种赌博和美国人闯红灯的一个一同点就是试试看。
Some cancer in their character has eaten away their Englishness.Englishness must have some moral capital to draw upon,and soon it may be asking for a overdraft9.英国人的本性已经发生了癌变,已经被吞噬,需要一些道德资本来补养,以求存活,而且用不了多长时间,这种需要就会供不应求。
汉语中也有很多这种比喻,如: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流沙河:《理想》
大家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
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
以上这类英汉比喻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各自的社会风貌和行为习惯。美国人试试看的行为,英国人本性癌变现象,中国党群关系的具体形象化等等生动的比喻,只有在各自的民族语言中才能找到。这便是英汉比喻民族文化的特点之三。
4、文学艺术和历史背景不同
中国人常用三顾茅庐来比喻诚心诚意。然而,英国人就没这个历史背景,所以也没这个比喻。同样,英美国家常用Odyssey比喻艰难的旅程。但中国就没这一文学渊源,因此也就没这一比喻。又如:He is a Shylock.他是夏洛克。You think youre goddamned Tarzan?你以为你是塔尔赞吗?Shylock是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常用来比喻无情无义的家伙。Tarzan是美国人巴勒的冒险故事《人猿泰山》中的主人公的名字,常用它来比喻健壮.灵活的男子。又如《基辛格》一书开头对基辛格的一段描写:
he has been described as,among other thingsDr.Strangelove,Nixons Metternich,Jackie onassis of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他成了传奇人物,给他加的头衔多极了,斯特兰奇洛夫博士尼克松的梅特涅,尼克松政府的杰姬奥纳希斯。Strangelove是1964年美国同名电影DrStrangelove的主人公,是一个受美国雇用.毫无人情的德国科学家;Metternich是19世纪奥匈帝国的外交大臣和首相,外交老手,基辛格很崇拜此人;JackieOnassis是美国已经过世总统肯尼迪的老婆,一直被觉得是最受青睐的妇女之一。这就是说,基辛格具备这三个人的特征。中文比喻里也有不少相同种类的例子,譬如:在你们中间一定会有将来的鲁迅和郭沫若。大家厂里的诸葛亮真多。用他们来比喻,是指这类人有才华.有收获.多谋善断。又如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诗中用鬼和豺狼来比喻残暴和险恶的四人帮。雄杰喻指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总理。只有知道中国历史背景的人,才能理解诗中的喻意。这就是英汉比喻民族文化的特点之四。
英汉比喻的民族文化特点来自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包含思维方法.宗教信仰.风俗人情.社会规范.生活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这类差异既表目前各自的语言之中,又表目前各自语言比喻里。正如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萨庇尔在他的《语言》一书中所说的那样:语言不可以脱离文化而存在,不可以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他还觉得:语言是社会现实的向导。语言中的比喻更是这样。
比喻最富于艺术表现力,是传情达意的要紧方法,常常给人以美的回味。目前,比喻愈加被中外学者广泛地运用着,可以说它成了一种高频率.高效率的修辞方法。但,不少英语工作者,因为不知道比喻的民族特点,不了解英汉语言修辞与所引起的联想方面的差异,有时还不可以正确理解和运用地道的英语比喻,同样也不可以灵活地将汉语里的比喻准确地译成英文。如此,就很难了解地表达我们的意思,影响大家同外国朋友的交流。譬如,有位哈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在与导师初见面时说:老师,我初出茅庐,不知天高地厚,请老师多多包涵。这位美国导师被他说得莫名其妙。但他天性幽默,机智地说:你不了解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吗?我也不了解呀。尽管这位留学生英语讲得非常流利,但他的导师仍然没办法理解这一比喻的涵义。又如英语里有如此一个比喻:Mary and her mother are as like as two peas.按字意一个一个词地译成汉语是:玛丽和她的妈妈就像两颗豌豆一样地相像。这种译法是错误的。由于英语中as like as two peas,按英国人习惯,应译成酷似。可是汉语中把人与豌豆相比会产生一种不敬。因此,知道比喻的民族特点,对从事英汉语言翻译工作的人来讲就看上去非常重要。
现在,伴随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进步,愈加多的国家和人民想知道中国。正如新加坡英语专家高永生先生所说:中华文化的传播要借用于支配了世界大多数区域的英语,就像建设中国现代化需要借用于西方科技一样。而英语中的精华是比喻,因此知道比喻的民族特点能让更多的世界人民更好地知道中国,也能让中国人更好地知道世界。